时间:2023-02-23 04:35:53 | 浏览:866
文/冯晓澜
一个作者想在散文领域脱颖而出,闯出自己的天地,着实艰难,除勤业、精业,有“工匠精神”外,还得有敬畏之心,有超越“工匠精神”的创新精神和坚守定力。
四川作家蒋兴强就是一个有着“工匠之家”血脉,又具有这种特质的人。多次获四川省副刊年度(散文)奖、2018年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的他,2019年12月结集推出散文精选集《远去的野渡》。这不仅于他有着非凡的意义,对四川的散文创作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收获。
《远去的野渡》选材对象为老井、石碾、野渡、木匠、石匠、蔑匠、上载、女抬工等已偏远的冷门元素。虽具有记忆中的日常性,但因作者具有广阔、高远的视野,独辟蹊径的选材和深耕细作的创新性及表达手法的多样性,呈现出风土人情的主体风貌和与众不同的厚重感。
人是群居动物,家庭成员之间产生的祖孙情、父子情、母子情、兄弟情、姐妹情等亲情,被铭刻于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一旦提笔,亲情就自然而然成为选材和反映的对象。隔辈亲,祖孙情,在中国是一种家庭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老家那盘青石碾》不仅写了可昭示农民日子好坏的青石碾,最重要的在于,还书写了亲密无间的祖孙情。作品字蕴情、话出彩,碾含人物命运、社会现实,意象极为丰富。石碾在文中不仅与他们生命相连,而且还被寄托为对爷爷的祭奠之物并上升为一种慈悲为怀的信仰。这独步于亲情之上的人生哲理光亮,让文章蓦地有了灵魂和厚重感。
《再晚,那个方向都亮堂》以笔随情走、不拘长短的分节,深情地讲述曾祖、父辈的爱情以及和两个舅舅家的亲情,书写出散文体量少见的家族、亲情的绵长悠远。这是文集中亲情类最亮丽的篇章之一,亦是时下散文缺少的视野和寓意,曲径通幽般折射出关联千家万户、应延续和珍惜的亲情文化。
乡愁是乡土中国由农耕文明走向城市文明书写不尽的主题。《老井与村庄》其二者为人与水的关系。在这关系上,演绎着在这方水土上鲜活的人情世故,具有以小见大的视野和格局。
作者的文心和雄心在于,要以一隅的典型性,书写出一个活标本。它以乡村的炊烟、生产、邻里为背景,以挑水、等水、争水、让水和爷爷、父亲、母亲互相体贴、累而温馨等特写镜头,引出风俗“新年头个日子,挑第一担二担水是金水银水,是财运;挑第三担四担是墨水,子女读得书;我们接着挑,才会越读成绩越好,代代出秀才”,接着,笔尖悄然一转,铺展出“父亲舍不下过世的母亲而留守老屋”“离不开故土的老人们,早不用千辛万苦去井里挑水而用上了电动抽水泵”,但现在的村庄,“除了只有三五个老人守望天空的衰败,余下的就是故土炊烟远去的人事温馨”……
作者行文节制,以情为经,以井为纬,织出一幅当下村庄的境况图,既有隐隐追问,更有对乡村精神、前景、风俗、文化消遁的担忧和呼唤。这种呼唤,在《这担忧,比贫穷还可怕》中尤强烈。作品以传统文化延续必以家庭、家族为基点,结合家风、族风、世风,上升到新编家谱、族谱和为其作序的高远期望,既为家族血脉的传承,更为规范后人行为、延续优良家风和前人精神。这种具有积极向上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不容低估,体现了一个作家超越乡愁忧患的责任担当。
《牧童春早》《军地情歌》《孩子,外面在下雨》《自酿苦酒慢慢尝》等,则是笔蘸渠水情,墨眷巴蜀风物,有意境、有人物、有细节,反映了当地的风土民俗和人情冷暖。特别是《大巴山丧葬风俗写意》,有小说叙事的艺术性和极高的风俗文化收藏价值,是研究巴蜀丧葬文化不可多得的一卷“珍本”。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单老式木匠活》《蔡艺学蔑匠》《父亲学石匠》等,不仅有非遗般的备录,更有“工匠精神”的礼赞和倡导。而文本的构架、意象和创新又有超越“工匠精神”的或哲理或社会的或特质的演绎。
这些植根于作者宝贵记忆的影像,不仅活画出具有浓郁巴蜀风情的独特画卷,而且烛照出蒋兴强之所以有今天这成就的前世之因。他的成功秘诀和他来自生命最宝贵的真情书写,启迪我们惟有深接地气,惟有与时代接轨,惟有书写出真实的生命体验,才会让文本超越个体生命价值,给时代留下个体证词。最终,实现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作者简介】
冯晓澜,本名冯小贵,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及散文随笔写作,有作品百余篇散见于《文艺报》《作品与争鸣》《名作欣赏》等。曾获2014年下半年度《人民文学》“近作短评”金奖等奖项。
书名:《远去的野渡》
作者:蒋兴强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文/冯晓澜一个作者想在散文领域脱颖而出,闯出自己的天地,着实艰难,除勤业、精业,有“工匠精神”外,还得有敬畏之心,有超越“工匠精神”的创新精神和坚守定力。四川作家蒋兴强就是一个有着“工匠之家”血脉,又具有这种特质的人。多次获四川省副刊年度(
《 人生上半场 》 散 文 / 依 兰 改 编 / 情 圣岁月如此漫长,渐行渐远的脚步不再矫健铿锵;时光如此短暂,越来越近的背影不再笔挺如钢。生命的长河在蹉跎中告别了晨曦,生命的小溪在峥嵘里迎来了夕阳。一路的风景,让青春忘乎所以;一路的风
捉大雁☆刘明才故事发生在1974年的冬天,我上小学五年级,12岁。我的故乡是典型的鲁南大平原土质,黄沙土,一个特点:肥!旱不干涝不湿,旱涝保收,一点肥料不上,刨个坑点上种子就收庄稼,一年收两季:一季冬小麦,一季玉米或者大豆。每年过了端午,芒
2020年,离开学校十年后,我从新开始阅读,直到今天,我发现,我读个人成长方面的书籍越来越多,但是对文字作品却有了疏忽和怠慢的心思,第一,浮躁,第二,感觉对我没有用。可是自从读了《等待绽放》这本书,作者细腻的文字打动了我,我内心那股说不清道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花桥文苑赠彭双梅作者简介彭双梅,网名“天使之翼”。1976年9月出生于文化庙垭村,土家族。97年9月婚嫁杨林桥镇。爱好散文,求学阶段即开始创作。喜欢用文字倾吐内心的声音。性格阳光,活泼,热爱生
#头条创作挑战赛#《故乡缅怀》 散 文 / 依 兰 改 编 / 情 圣伫立窗前,让久违的秋风吹动心底的思念,仰望蓝天,让骄阳的热度加温对故乡的情感。多少熟悉的曾经映在眼前,多少不忘的过往涌入心间。故乡的流年、家乡的眷恋,是挥之不去的梦呓;是
现在的人,为什么这么匆忙?像是被时代的洪流驱赶着,裹挟着向前走,停不下脚步。没有大块时间沉下心来看书。手机上的推送文章,我总觉得好像隔着什么?心里燥燥的。看什么书好呢?我总忘不了朱自清散文的感情细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
林清玄散文精选全彩插图本《愿你,归来仍是少年 》[作者介绍]林清玄,台湾高雄人,连续十年雄踞“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文章曾多次入选大中小学教材,还曾被收入高考语文试卷,是国际华文世界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内
戴克学《弯弯人生道》德富芦花《大河》邓皓《岁月无声》邓康延《寻找朋友》东子《告诉你》段正山《只要你不拒绝》
林清玄,1953年出生 ,中国台湾省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鹃》。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1953年生于中
文本刊特约撰稿 邓勤1963年,北京市举办少年儿童征文比赛,初三学生肖复兴有幸在比赛中获奖。叶圣陶在肖复兴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
基本信息书 名 人民日报2021年散文精选作 者 人民日报文艺部 主编开 本 32印 张 12.625页 数 404字 数 300千定 价 58.00书 号 ISBN 9787511573056出版时间 2022年4月内容简介本书精选《人民
最后一面周 步二零零二年底到北京后,我就成了一个旅人,一年有十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北京,家,成了年底歇息的地方。每次回家,我最先看到的是母亲和孩子。但我最想见到的,是父亲。父亲已到了风烛残年。父亲的腿刚刚伤残了的时候,他没有一丝的忧郁,总是表现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洗牌年代》是作家金宇澄的散文集,这次是全新增订版,新增三篇文章,书里还有四十三幅作者手绘插图。二十八篇散文构筑出繁花似锦的景观意象:往来变幻的人与场景,老上海原腔原调的市井日常,东北农场的冷冽传奇,手工器物的工笔描
爱着,痛着,且快乐着……莲花荷叶我的书屋我的梦家风 家教秋夜的孤独情到浓深处,无语相怜惜……故乡与他乡又是一年毕业季活在当下今生爱上你,注定是一种流泪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