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散文|桂林,阳朔文/余长城1认识桂林已四十年了。记忆的起点如此之远,又如此之近。哲学认为,时间的存在乃因为记忆,因此时间是有弹性的,也会有断层。如此才会有永恒与地老天荒,有“永不磨灭的记忆”。空间与时间的交互总会有一个原点,之于广西,这个原...
散文|桂林,阳朔
文/余长城
1
认识桂林已四十年了。记忆的起点如此之远,又如此之近。哲学认为,时间的存在乃因为记忆,因此时间是有弹性的,也会有断层。如此才会有永恒与地老天荒,有“永不磨灭的记忆”。
空间与时间的交互总会有一个原点,之于广西,这个原点便是桂林。之后,在有限的空间中,时间多次停留在它的某个区域,这便形成了无数记忆的结点,我把它们称为考古学上的地层——如果每次回忆都视为一次考古发现的话。自桂林开始,这些结点或断层先后有广西、壮族、南宁、百色、对越自卫反击战、“桂系”、柳州、蒙山、广西人、北海、玉林、阳朔。某些空间并不是真的空间,而是个人认知与留传的历史交互作用形成的某种制品,如壮族、对越自卫反击战争、“桂系”、广西人这些概念。
凡四十年——这是历史给予的时间长度。以我的记忆划分,时间是有弹性的,每一地层的厚度并不固定,有些被压缩,有些被扩张;不断填充进去的堆积土壤——生命燃烧后留下的灰烬,是对这些断层的新的认知。每一地层并不是叠压的,而是平行排列,平摊在我的面前,即使它被压缩,也是水平地被左右压缩。这又如一排抽屉,有弹性的而非木质的某种抽屉。某个曾短期或永恒影响过我生命的人说,她可以把对不同人的记忆装进不同的抽屉里,而我也是这样运用于对记忆中的一切,并不是从她那里学来的。不管是用考古学的地层,还是可被称为记忆管理学的抽屉,这两个比喻是目前为止较恰当的比喻。
扩张最大的地层是广西,这是一个特殊的地层,可以立体延伸——它空间的物品具有杂多性,但是在记忆的地层被明确标识、排列之后,它无法覆盖、包括别的地层,就像一个抽屉不能侵占别的抽屉。
最早的知识来源于见闻、课本,课本中有最有用的知识。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无疑是增加知识的两种途径,读万卷书是课本之外的继续阅读、学习,行万里路则是增加所见所闻。
我已记不得小学几年级时才学习《地理》《历史》,或许直到初中才开始学习,最先学习的一定是《自然常识》。然而四年级的语文课本,有一篇文章叫《桂林山水》,那一定是当初背过的,即使文章的大部分内容都忘记了,仍然记得以下几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真奇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桂林,或者桂林山水,自那时便记住了,这便有了记忆的第一个地层,或第一个抽屉。
广西壮族自治区、区首府南宁,这应该是从地理课上最先学来的,应该是一并学来的,后来被刻意划分为三个地层——广西、壮族、南宁。从历史课上又学到“百色起义”,遂有了百色这个地层。
记住百色只因为这个奇怪的名字,如同广西的“十万大山”这个名字。学生时代,对中国现代史并不热心,在学生时代结束、走上社会的近三十年中,虽然陆续对现代史有了一些兴趣,但仅局限于某个地域范围——主要是我的故乡大别山区,而对遥远的广西乃至全国各地的现代史并无用心学习,更谈不上研读,是以我对红军长征时在广西省境内走过的那些路线竟是毫无所知。百色这个地层就被记忆压缩了,几乎成为一条短短的线,甚至是一个点,但仍然存在,无法抹去,总是能闪现起义时发射出的鲜血与光辉。
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件历史的巨大制品于我并不十分明晰,我对它的重新构造所需要的材料或者部件,一部分来自历史课本,一部分来自听闻,一部分来自课外读物。这些村料或者部件同样是具有弹性的,有些并不需要加以组装,而呈现为独立的部件。因为战争的东线——广西前线的总指挥许世友是我们县人,这是持续引发我关注这个地层并不断填充、丰富这个地层的某一原因。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在很早时就读过了,流行于八十、九十年代的歌曲《十五的月亮》也被我理解为献给对越边防战士的赞歌。
对现代史的阅读,使我不能不了解被称为“桂系”军阀的李宗仁、白崇禧,这两人的故事随后作为一个地层,可有可无地存在。这两人都是桂林人,但我不会把他们放在桂林这个记忆地层中,而要独立出来。桂林这个地层是纯粹的,是唯美的,可以容下一些历史人文,但容不下这两个人。这并不是说他俩不美,而是他俩不能代表桂林,也不能代表广西,他俩只是历史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人物白崇禧的美好延伸,因为他有一个美好的儿子——白先勇。
柳州,作为一个记忆地层,有两个方向比较突出。向古代,主要是与柳宗元及唐朝联系在一起,柳宗元又称“柳柳州”。向近代,是柳州的工业发展。在河南,年轻时的我常能见到一些柳州产的工业机械产品,但很少见到南宁的,更见不到桂林及其他广西各地的。2008年自东莞乘火车到云南昭通,来回,能记住的途经广西的城市仅有柳州。
蒙山这个地层涵盖了梧州。由近及远,我最先知道蒙山,然后才知道梧州。虽然,很早就从古文中知道“舜死于苍梧之野”,但那个苍梧在湖南,汉代所置的苍梧郡和隋朝所置的苍梧县我并不了解。九十年代初的国道107线中原路段,有许多小餐馆的招牌上写着“蒙山鸡”,我至今也不知道其确切含义。起初,我会把蒙山与蒙自混淆,为了弄清这两个县名,特意查了字典,蒙山属广西梧州,蒙自属云南红河。
我认识的第一个广西女孩,相处一年半的时间中,我竟不知她更确切的家乡。她想教我说客家话,我无意去学这种“过时的落后的语言”,她教我认识了大叶桉和小叶桉,告诉我黄芦也叫“死人草”。几乎同时认识的第二个广西女孩,便是蒙山县人。这两个女孩喊我“干爹”,调笑了我一年多的时间,她俩仅比我小三岁、六岁。后来认识三个广西男人,每天都会见面的工厂保安,相见了五年时间,其中一个是我打篮球的伙伴,他们都很耿直,有些广西人的铁骨铮铮。再后来又认识几个广西女孩,其中两个是我手下,一个南宁的,一个贺州的。再后来,我的一个学弟娶了广西的,我妻子的舅表弟娶了广西的,我孩子的姨表兄又娶了广西的。
2008年,朋友开车载我从东莞去北海,路线经过广东阳江、茂名,中间几乎没有经过其他的广西城市。沿途,有许多喀斯特地貌的山峰。不同于坐火车经广西、贵州去云南昭通,坐拥挤的火车时,没有更好的位置和更好的心情去欣赏沿途风光,以至当时是否见过类似的山峰完全没有印象。北海,记住了北海银滩、海滨浴场、价格低廉的房子——其中某栋豪华房子用来养猪、一种尖顶的竹篾编织的且有垂帘的“草帽”。同年回到家乡,又知道一些信阳人在北海买有房子,过冬之用。
玉林,近几年常见于新闻中,总是与吃狗肉、“狗肉节”、爱狗人护狗有关。在我们家乡,“狗肉上不了宴席”。虽然,自八十年代起,家乡偷狗之风已经盛行,吃狗肉的人多起来,但我第一次吃狗肉仍是在广东。后来回家乡也吃过一次狗肉,平生吃过三五回狗肉,并不觉得狗肉比羊肉好吃,更赶不上牛肉、驴肉。
最后形成的一个地层是阳朔,我不想把它放在桂林这个地层之中,所以就独立出来。于是漓江也就被切割开来,一段放在桂林,一段放在阳朔。而桂江,只能放在广西这个地层。
2
自从2008年去北海的路上,见识了中国喀斯特地貌的山峰,我对桂林山水的期待更甚了。中国的旅游名胜之地,我第一个想去的是拉萨,第二个便是桂林。到拉萨去看雪山、冰川,到桂林去看山水。
中国的地形分类,主要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山地五种;地貌的特定类型,主要有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黄土地貌、雅丹地貌、冰川地貌、沙漠沙丘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地形之义偏向局部结构,是地貌按其形态分类,故地形即为地貌之意;然而地貌之义偏向整体,按其成因又可分为构造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气候地貌等。
在各种地形地貌中,最壮美的仍是山地。虽然人类群体主要生活在平原中,文明主要产生于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带,但山地仍是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是隐居之所,是通神、修仙之处。不管是茅山还是花果山,在道教中都被尊为洞天福地。我们常说锦绣河山、大美山河、山河壮丽,在中国文化中,以河山指代国家,以江山指代社稷。
山地之美,无外乎秀、险、雄、奇。所谓崇山峻岭,崇指崇高,峻指险峻。高则雄,峻则险。又说山势连绵、奇峰突兀、横看成岭侧成峰,盖因为峰与岭有所不同。山是象形字,由三座山峰构成——三有多的意思,既有岭也有峰。相传中国最古老的著作《易》,即取名《连山》。中国大部分山地都是以秀为美,山地之秀,如动物之有毛发,人类之有衣裳。
五岳之地,中原及北方诸山,主要表现为秀、险、雄,其中奇者,以湖南张家界的天门山为甚,峰似削成。山之险者,以华山著名,因为很难攀登,然而蜀道也难,蜀山也险。五岳以泰山为尊,只因其雄。泰山海拔并不算高,然而处于平原,则显得雄浑无匹,可俯观海上日出;又因扼黄河之龙头,可封禅天下;巍巍泰山,滔滔黄河。西北诸山,无一不雄,昆仑山自古被尊为仙山、天都,此外还有天山、阿尔泰山。阿尔泰山,意为金山,金色崇拜。西南是更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西北、西南诸山,与中华文明初期相距遥远,传说中作为帝都的昆仑山至今仍有争论。
中国最奇的山,当属南部喀斯特地貌的群山,尤其以广西桂林境内最具代表性。喀斯特地貌的群山,甚至很难用连绵来形容,许多山看起来孤零零的,突兀中平地而起,既是一座山,又是一座峰,与其他山峰之间没有山岭、山脊相连接。这种山有一个特别的名称——“笋山”。北方的山峰,也有突兀而起者,但多被称为“天柱”,那天柱也不很圆,甚至也不很直。唯有喀斯特地貌的山峰,真的是呈笋状,上尖下粗、浑圆一体,群山之间很难有一个被环抱的山谷。
这些笋山又都是石山,虽经亿万年的风化,但土壤容易被雨水冲刷而难以附着在山体上,且酸性土壤也不利于植物生长,不能长许多大树,也就没有秀丽、雄浑,偶尔两山之间有些险峻,如阙,如山门。
喀斯特地貌几乎分布于广西全境,向东延及广东西部的连州、阳江一带,向西延及云南东部、贵州南部。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山中多岩洞、溶洞,又有冷泉、温泉、洞河,适合人类居住。在唐朝,中原仍称岭南部落为洞居之民。《隋书·谯国夫人列传》称其“世为南越首领,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洞”。直到明清一些古籍之中,仍有将南越之民称为洞蛮的。
广西在历史上落后于广东,主要是因为其自然、政治和经济原因三方面造成的。广西境内有六个极小的平原或盆地,平原及盆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14.3%,台地占比9.1%,而山地、丘陵占比分别为62.1%、14.5%。广西面积是河南的1.42倍,人口却只有河南省的一半。直到2020年,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仍有因为土地纠纷引发两个村庄械斗,死亡3人、伤12人。而在广东,平原占比23.66%,台地占比16.62%,山地、丘陵占比分别为31.68%、28.54%。清朝二百多年的统治时期,中国人口持续快速增长,内地向广东移民的客家人远远多于向广西的移民。
政治上,秦朝设桂林郡、南海郡,郡治分别在布山县(今贵港市)、番禺。三国时期,吴国析交州而设广州,州治在今广州市;析郁林郡(汉武帝将秦朝所设桂林郡改称郁林郡)置桂林郡,又置始安郡,郡治在今桂林城。从秦汉至今,番禺、广州一直在广东的中心部位,而南宁直到解放后才成为广西省会、自治区首府,近两千年中作为广西行政中心的桂林位于全境的东北角上。因此,广西的西部、西北、西南与云南、贵州、越南接近的地区一直都很贫穷——广西人说“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年”。
明朝设两广总督时,总督府在梧州仅12年,在肇庆76年,在广州4年。清雍正十二年重设两广总督,总督府在肇庆,乾隆十一年迁往广州。在清代设两广总督前,从顺治元年设广东总督,兼辖广西;康熙、雍正虽都曾设过广西总督,但随即第二年就撤销了,广西省连个都督也没有,一直隶属广东都督兼管;设两广总督之前的最后五年隶属云贵总督兼管。
经济上,广东有更长的海岸线从事商贸活动,广州一直是南方大港口城市,而广西的海岸线向东被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包围,向西是越南。广东漫长的海岸线,比广西更盛产盐业、渔业。
3
在广西这个记忆地层不断扩大的同时,桂林这个地层一直希望被填充,何况又增加了阳朔这个地层。桂林、阳朔两个地层是这一排地层的精华所在,既是头也是尾,首尾又可以连接起来,扣在一起。我想,如果以后要增加新的地层,那就放在阳朔之前好了——或许玉林就是这样。
桂林与阳朔,如玉带扣的扣眼与扣环,这又是不同于地层、抽屉的第三种比喻。
在回到故乡的十二年中,我一直最渴望去的地方是西藏拉萨,以及桂林、阳朔。西藏,是另外一根玉带、另外一排抽屉、另外一排地层,还没有来得及整理。记忆之于西藏,太过遥远,那是一种空间上的遥远,而不是时间上的,遥远得有些陌生。
或许,记忆或时间的遥远,越遥远越觉得亲切,这正如故乡,和我们相遇的人——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而故乡的亲切更有一点是因为空间上的,我们曾无限地接近它、拥抱它、拥有它,亲密无间。记忆或时间的遥远亲切就是我们常常去念想它们,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回响就是空间的接触,无限接近、拥抱、拥有。
我终于无限接近桂林了,或许说到了桂林。从东莞到桂林并不遥远,它需要一个计划、一个假期,一次不依附于旅行团的个人旅行。对于我想要更多认识、重新认识的桂林来说,我不想依赖于导游的讲解和行程约束。桂林就在那里,她等待我四十年了,她或许有了许多变化,如同我也不是从前的我了。十岁的我相遇桂林、二十岁的我相遇桂林、三十岁的我相遇桂林、四十岁的我相遇桂林,都不会像现在的我相遇桂林。同样,四十年前的桂林相遇我、三十年前的桂林相遇我、二十年前的桂林相遇我、十年前的桂林相遇我,都不会像现在的桂林相遇我。
我甚至想先到阳朔。在我的心中,桂林或许已经老了,阳朔或许是她从前的样子。四十年的念念不忘,我见到的那个女人,虽然仍穿着如童年一样的碎花连衣裙子,但终究已没有了童年的轻盈——如蝴蝶一样。我只有把她童年的轻盈、少年的轻快强加在五十岁的身体之上,对自己说——归来仍是少年。
那么,我对桂林童年时的梦想、少年时的梦想又是什么呢?她会衰老吗?还是说我的心已有衰老、苍凉、落寞、孤寂?我甚至并不想拥抱她了。只想那么近地看她一眼,连拉手的想法都没有了,只愿她——或者你——仍然轻快、轻盈,美好如蝴蝶一样。
她就是你,你就是她。
那么,你又如何让我遇见你:在春天还是秋天?在雨天还是晴天?在你如漓江一样的眼波饱满之时还是黯淡之时?我只有在你并不繁忙之时,在你没有那么多的病人需要医治之时,去看望你。我相信我没有任何疾病,这些年我活得很好,不委屈也不辛酸。
你说过——“天凉好过秋”,那么还是应该在秋天吧,在中秋,因为你的名字——桂林。而漓江分明就是离江啊,我心离离。后来你改了名字,你也到了另一条大河,但我仍喜欢你最初的名字。一切美好,人生若只如初见。
遇见你时,我记不住我走过的路,如同这么多年,离开你后,我记不住我走过的路。人生的虚幻在于,我不知道为谁而活。若说为自己,我确实没有为自己活过,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过;若说为你,我也不知道你期望我成为什么样的我。多年之中,我好像丢失了我自己,此刻,此后,我希望能将自己找回。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你活成了我期待的样子,那必定也是你所期待的样子——你的信念。你那么努力,放弃了轻盈、轻快,但是在碎花的白色连衣裙笼罩之下,你此刻正庄重得如一株桂花,金桂、丹桂、银桂、四季桂,渴望着临风招展、临风摇曳。你的笑容,还是当年花开的样子。
你生命的饱满与我生命的空虚,不在水深水浅,而在春秋繁露。桂花香水、桂花茶、桂花酒、桂花糕点,你生命的果实仍在酿造之中,我竟然发现我一无所有。
许多年以前,我一直以为我比你优越,如同我代表一条南北之中的河流,被称为四渎之一,而你仅代表一条偏僻之境的河流,由漓江而改名桂江。这多年过去了,我仍在河流上游,且时常干涸,而你已借助另一条河流奔向大海。在我的身上,所有的渡口都消失了,无人再来欣赏我,即使盛夏也只是浑黄的洪水,而你仍保留了所有的码头,那么清澈的流水,那么多的人来人往,你依然云淡风轻。
4
抵达桂林,再抵达阳朔。桂林,阳朔,一个是现在的你,一个是从前的你。我这样想,可以抵销心中的失落。
到桂林时已是晚上,我那么必然地到达你的身边,竟不知与你如何相见。公交车仍在忙碌,你仍在忙碌,你没有注意到我,我也不想让你知道我的到来。你身上被贴了那么多的标签,那么多的旅游景点,我该如何重新认识你?找一个旅馆,吃一顿美餐,美美地睡上一觉,一切留待明天。
桂林米粉,你喜爱的食物,自然也是我喜爱的。啤酒鱼,那是阳朔的,留给阳朔。全州醋血鸭,那么远的全州,我今生可能都不会去的全州,在桂林与你相逢,认识一下。小世界旅馆,好,这是一个小的世界。交通快捷使世界变小了,相对来说,你也变小了,虽然仍那么有名,有飞机场也有高铁站,但终究屈居于南宁和柳州之后了,桂C——你车牌的标签、排位。文化屈从于政治、经济,这是必然的,自古皆是如此。在广西,你唯我独尊了两千多年,而终于退守到一个小的世界中,抱着你的山水、历史、人文,放逐那些应该被放逐的人——李宗仁、白崇禧,欢迎那些应该被欢迎的人——徐悲鸿。
那么,你应该欢迎我吗?我不该被你欢迎,我没有这个资格。
七星区,我猜是因为七星岩而得以命名。天有七星,构成北斗。于茫茫夜空浩瀚星辰中,我竟然只认识北斗七星,这不能不因为是它的明亮,以及排列与组合。七星岩在七星公园中,我起得太早,公园竟没开门。遗憾的是错过了那些摩崖石刻。于岩石的形状,我并不太感兴趣,无论像与不像七星,都不是我首先关注的。在我看来,能使七星岩发光的是那些石刻,岩石的天然形状固然能照耀更多的人,于我仍会觉得平淡,我需要见到的是文化的光芒。
去靖江王陵。中国有许多地方曾称靖江,或以靖命名靖南、靖北、靖西、靖东,也曾有皇帝年号靖康。《诗经·召旻》曰,“实靖夷我邦”。如今,靖江指江苏省靖江市。我对明朝靖江王并不了解,看路标牌上有“靖江王陵(刘氏墓)”,还以为靖江王是汉朝封王,原来刘氏墓的主人不过是某一靖江王的王妃。
靖江王陵在尧山脚下或山腰中,共有十一座王陵,还有王妃及臣子的墓,共计三百余座。我只浏览了庄简王陵与恭惠王陵的大门,时间仍早,王陵要到九点钟才对外开放。靖江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靖江王陵博物馆建在庄简王陵门外,似乎恭惠王陵附近还有一个考古研究学校。在河南新乡,我曾参观过明代潞王陵,想来明代王陵也大同小异,没能入内参观并不以为憾。然而我应该去独秀峰看一看靖江王府的。王府与王陵是一种组合,一为生前,一为死后,一阴一阳。
尧山的对面,有许多私茔,或许是一片公墓,那片私茔与王陵正好相对,很难说哪一个位置更好。奇怪的是恭惠王陵和刘氏墓,离山很远,几乎算不上依山为陵。恭惠王陵的大门外两侧,仍遗有一对武士控马和守门狮的雕像,想来早期远不止这些。尧山多松,许多松树被割了油脂,看起来怪可怜的。
桂林的主城区核心在象山区,有象山公园和“两江四湖”。桃花江注入漓江,入漓江水道一分为二,向南注入的地方叫聚龙湾,向东注入的地方叫两江四湖。四湖想必是人工挖掘的,从名字就可知道:杉湖、榕湖、桂湖,那一定是湖边种了水杉、榕树、桂树;至于木龙湖,据说是因为湖上方有一个洞叫木龙洞之故。湖都极小,宛如池塘,杉湖的湖心中不知何年建成的日月双塔,倒使这座湖更有灵性了。
桂林市区有五条道路跨越漓江,外围是环城高速。居中的道路是漓江路,跨河桥称漓江桥。漓江桥与环城北一路的虞山桥之间另有一桥,名解放桥。解放桥的西端有滨江路,被解放桥垂直分隔为滨江北路和滨江南路。我从尧山靖江王陵出来时,仍不知七星区在漓江东侧,而象山区、秀峰区和叠彩区在漓江西侧,甚至不知道解放桥就架在漓江之上,我只是想要到解放桥公交站转车,却误打误撞就看到了漓江,过江就走到了滨江路,顺滨江南路就走到了象山公园和“两江四湖”。我当时的目的地正是“两江四湖”景区和象山公园。
一个人旅行的好处就是随意,没有行程规划,没有导游约束,没有预定的酒店必得返回,也不必遵守指定的吃饭地点和统一的吃饭时间。撞见漓江那一刻,或许可称之为撞见幸福。
在解放桥上,我还是特定停留了一会儿。然而我只能向上眺望,需过了桥,绕到桥的另一侧才能向下眺望。上午接近十点,江中有许多游泳的人。我的家乡信阳市也有一条河穿城而过,但那条河不许游泳,水面也没有漓江宽阔。
解放桥向上看:左侧滨江北路上有一高台,高台上是一个古典建筑风格的三层阁楼,我权且名之为望江楼,不久便知道桂林人名之为逍遥楼。是的,桂林人太逍遥了,不仅可以恣意下江游泳,而且滨江路上直到十点钟还有那么多人在跳舞,虽然是星期天,但在信阳城恐怕跳舞的人群早就散了。
解放桥向下看:东岸边有一幢尚未完工的可能是豪华酒店的建筑,那建筑呈凹型,但又有一张嘴向上翘着,像一条肥美的鱼。西岸向下几百米远停着许多游轮,那里是一个码头。一只船正逆水开将上来,然而水势并不甚急,船行也不甚急,逍遥地游着。那些在水中游泳的人也是逍遥地游着。
滨江路高出江面十余个台阶,临河设有与车行道同样宽阔的人行道,可称之为游廊,早晚可做为老年人跳舞的广场。游廊上有一排上了年纪的古树,上面爬满青藤,这些树与那些老人的年龄不知哪个更老,也不知相互陪伴了多少年。
江边台阶上矗立着几块石头,刻着赞美桂林山水的诗句,其中以宋代刘克庄的“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为最佳。我立即查阅了刘克庄的生平,发现其曾任广西经略使胡槻的幕僚、担任经司准遣一职将近三年,正值刘克庄的壮年时期。
环游了杉湖之后,向着漓江的方向走,又幸运地走到了象山南路,中间越过了桃花江。桃花江的水并没有漓江的水那么清、那么蓝,而是呈青绿色。因为象山公园和桃花江入口的隔断,滨江南路与象山南路并没有连接。象山南路向南连着安新路,安新路穿过漓江路、桥。
漓江路虽是城市中心,但并不显得特别繁华。桂林虽然是一个特别宜居的城市,但市区人口并不多,因为全市的户籍人口只有五百四十万人。而我的家乡信阳市,面积虽不到桂林市的十分之七,户籍人口却多达八百八十万人。且桂林作为长寿之乡,老龄人占比达到了四分之一。
或许,整个漓江路以南都是新的城区,靖江王府在独秀峰下,位于桂林城北。司马迁借项羽之口说,“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项羽一个粗人,哪能说出如此深奥之义。此语竟无出处,出处只能是司马迁《史记》。
我不太喜欢桃花江和解放桥这样的名字,而喜欢南溪山这个地名。南溪山,在旧桂林城南,有溪流过。南溪山公园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石刻。公园门口,遇见旅行社的一位工作人员,她为我安排了去阳朔的水上旅程,顺便又为我安排了市内的水上航行。
5
才发觉平生第一次乘坐游船,可惜不是“荡舟漓江”。小时候坐过荡舟,那种小小的用竹篙撑起的渡船,经过一些故乡的河流,荡呀荡的;少年时坐过机器“嘟嘟嘟”响的大木船,航行在泼陂河水库十八里水路上,看尽湖光山色,但那也不是游船;工作后又坐过渡轮横渡长江或过零丁洋,依然是交通用的渡船。郑州黄河游览区有大气垫船,可游览黄河,但我却没有坐过。
其实,在漓江上根本没有渡轮,只有游船,我一直以为可以乘坐渡船从桂林沿江而下到阳朔的想法是错误的,是某种先入为主的个人判断。旅行社人员对我的回答或者承诺并不可信、可靠,将我送达阳朔的交通工具依然是巴士,然而假使她给我讲明这一点,我依然会选择游览漓江,那是我梦寐以求的。
在桂林、阳朔,我对渡口与码头的含义与区分有了新的理解。所谓渡口,是为渡河之用,一般都是经由渡船航行到对岸,现今社会桥梁众多,几乎已经没有渡口存在了。所谓码头,一般是乘船沿河上下,是一种较长距离的航行,是故所有的游船停泊之处都叫码头,而不能称为渡口。
象山码头既有较大的渡轮,也有较小的游艇,但没有荡舟。大的渡轮应该是公司经营的,可坐数十人,小的游艇可能是私人经营的,一般只载三四个人。小游艇的收费只有游轮的一半,但也许并不安全,在旅游淡季仅需花费一百元钱,便可以包个游艇。想到漓江的水并不深,上午走过象山码头时,实在应该与另一人合租一条游艇。
渡轮先向上游,去象鼻山,去逍遥楼,去叠彩峰,去独秀峰,然后折返再去下游,去南溪山,去笔架山,最后于水流弯曲处返回。整个航程一个半小时,那些奇峰,我确切记住的只有象鼻山了。这是因为,相对于阳朔来说,桂林城区漓江两岸的山峰真的不算什么,见了“大巫”之后,“小巫”都被我忘记了。
算起来,我在桂林城的游览总共只花了一天的时间,遗憾的是没有看到七星岩的石刻,以及独秀峰下的靖江王府。但是这种遗憾也是有用的,它可以吸引我下次再来。至于龙脊梯田,对于在山区长大的我来说,并没有特别的吸引力。
我所居住的酒店院内,有几株桂树,市区内也有不少桂树,但都没有见到花开。时令已经到了八月下旬,秋分也过去三天了,难道是这些桂花不欢迎我吗?还是说它们要等到国庆假期才开花,以欢迎更多的游客?哎,想不到桂林也是这样的气候干旱,漓江的水位如此之浅,以致象鼻山的鼻子与脸面之间露出了本应该被江水淹没的岩石,形成一个完整的圆洞,而不是半圆。
我期待的水上旅行分为两段,一段是乘人力竹筏从大墟古集漂流到兴坪古镇,一段是乘渡轮从兴坪古镇到阳朔县城。事实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竹筏和游轮都不会航行得那么远,而且都会原路返回,起点也是终点。最终是汽车载我从大墟到了兴坪,再从兴坪到了阳朔县城。
从桂林出发,汽车行驶了数十公里才到达灵川县大墟镇。大墟,如今也写作大圩。在广西贵港市也有一个大墟镇,同样也写作大圩。我想,圩字应该比墟字更加准确,百度百科的圩字词条上说,“指的是中国湘、赣、闽、粤等地区称集市”“南方一些地区称集市”。而墟字的解释是,“同圩”。大圩,就是大的集市。
我想,负责桂林旅游开发的主管部门把漓江游览的两个重要码头选择在大圩古镇和兴坪古镇,一定是看重这两个古镇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些文化上的东西比江上游览更加重要,也可以说参观这两个古镇比乘船更加重要。遗憾的是,导游从不给我们游览古镇的安排,也不介绍这两个古镇。好在大圩古集紧邻码头,下船后我用极短的时间参观了古集的一两条街道,而对于兴坪古镇则完全没有时间参观。如果还有下一次,我是不会再受任何旅行社的约束了。所以,当一个人旅行时,千万不要向旅行社打听什么,如果需要打听,还不如去问一些当地居民。
一下车,导游就把我们匆匆忙忙地领到码头,以致我们通过古集的主道时都没有注意到这座古集。四个人安排一个竹筏,两排座位,动力是快艇上常见的马达。竹筏是由十根极粗的毛竹捆扎的,我好奇怎么会有那么粗的毛竹,船主说那不是毛竹,而是塑胶管,比毛竹更加结实耐用。我又问船主大圩的名字是怎么来的,船主说圩就是集市——在当地的方言中。
其实,从大圩码头乘竹筏游漓江,江岸两边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看的山,整个航程只为体会竹筏漂流,然而既非真正的竹筏,也非漂流。江的西侧有一条山岭,可称为江含西岭,山体被水波掏空出一些小小的孔洞。江的东侧并没有山,只有一片片竹林。后来,在兴坪乘坐的游轮上的解说员说,这些竹名叫凤尾竹,但我对此表示怀疑。我觉得,这些竹的形状和大小更接近于毛竹。
下竹筏后,因为不走回头路的旅游习惯,我叩问了一座古桥,随即撞入大圩古集的古街巷中。大圩是完全不同于北方风格的一条古集,想不到保存得这般完好,许多建筑都是原生原貌。古集中有龙王庙——龙王两字已有些模糊了;有门口立着石狮的布行,那石狮不同于北方的石狮,那门头的造型也不同于北方;有长寿宫——不知道供奉的是寿星还是什么别的神仙;有关帝庙——可能是集市上最高大的建筑;还有一个“桂粤水运镖局”。一切来不及细看,但还是吃了一碗石凉粉,味道与家乡的略有不同。许多房子的旧木门已经没有了,换上了白铁皮的铁门或铝合金卷闸门,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在北方,在江南,古镇、古村一定是要“做旧”的,即使新盖成古典风格的房子,也要做旧成沧桑模样——仿佛历经数百年了,许多木头、屋瓦都是烟燻过的。
这座幸存于江边的大圩,不知形成于何年。那时,许多赶集的人一定是乘着竹筏,撑着竹篙,在这条永不结冰的江面上来来回回。那时的桂粤水运镖局,驾驶的一定是帆船,航行在漓江、西江的水道上,把广西的货物押送到广东,再把广东的货物押运到广西桂林。广西人自古就有纹身的习俗,那些镖师,他们的胳膊或胸膛上纹的是什么呢?一顶斗笠,一把快刀,或许还有一个酒囊、一个饭袋,立在船头。
6
离开大圩,导游说要去一个侗族山寨,之后便是滔滔的讲解,主题只有一个:侗族人长寿和身体健康的秘诀、银器对健康的重要作用,间插一些侗族的习俗。据悉:侗族人是接近“母系氏族”制度的,男方要嫁到女方,先要试婚一到三年,在女方家里干活、吃住。女方女家长同意了,男子便回去准备嫁妆;若不同意,女方便在门口放一碗鸡蛋汤和一担米,米是报酬,鸡蛋汤自然是滚蛋汤了。嫁妆是四大件银器:一柄银梳,一根银腰带,一只银手镯,一套银酒壶、银酒杯和一只银碗。
在侗族山寨,由一个侗族的男子作为导游接待我们,带我们参观山寨。山寨并不在山上,而是在平地。据侗族导游讲,他们的山寨本在龙脊梯田更深的大山里,几年前才整村搬迁到这里——感谢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导游只有二十七岁,然而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他说,侗族人都早婚,平均都要生育六七个子女,寨子里最多的有孩子十一个。一般试婚的年龄从十五岁就可以开始,他只试婚了一年,算是最短的了。结婚后他还到广东打过工,所以普通话才会这么好,寨子搬迁后,他便回来做导游。他又说,广西的侗族是自治区第二大族,称为南侗,贵州、湖南的侗族称为北侗;旧时侗族不对外族通婚,是故多近亲结婚,生下的孩子常有先天性疾病,近些年才与汉族通婚,侗族女子特别喜欢汉族有文化的男人。
侗族山寨的洞门上,写着“呀啰耶”三个大字,意为“您好”。侗族没有民族文字,只有语言。寨子里最受人尊重的人不是村长,而是巫医。巫医分黑巫医与白巫医,黑巫医偏重于巫,白巫医偏重于医。侗族导游继续讲解:侗医都是中医,有许多偏方,例如治毒蛇咬伤;银器具有吸毒及杀毒作用,小孩吃饭用的银碗、大人带的手镯都有这个功能;男妇梳头,有一套专门按摩穴位的方法,可保持头发乌黑,并预防血管病。
导游带我们去见一位侗族妇女,将近七十岁了,仍不显老,一头鸟黑的长发与身等高。在一个接待室中,侗族男子为我们示范了如何用银梳梳头,又用银碗证明了银能吸去墨水中的墨汁——等同吸毒。我们也参观了侗寨的制酒作坊,喝了侗族米酒,听了侗族民歌。最后的参观场所是一间极大的银器交易大厅,有接近十个村寨的柜台,展示首各种银器,一些匠人正在制作银器。除了传统侗族嫁妆四大件外,比较受汉族男人喜欢的有长筒银茶杯、银茶壶、银酒壶酒杯、银碗银筷等。
其实,在侗族嫁妆四大件中,最便宜、用银最少的要数银手镯了。侗族男子一般也都有手镯,阿嫂——结婚后的女子——大都有三只或更多的手镯,一只是母亲传下来的,一只是男方的嫁妆,一只或更多只是女儿们孝敬的。
离开侗寨,我们前往兴坪码头,中间有一个午餐地点。阳朔的物价,普遍高于桂林市区,桂林米粉如此,阳朔啤酒鱼如此,酒水价钱如此,酒店房价如此,旅游景点的票价也是如此。但在阳朔旅游比桂林市区更加便利,那就是在各个客栈和各个景区均有电动自行车出租,白天三十元一天,晚上十元一晚。毕竟,坐公交车和打出租汽车都没有电瓶车方便。
兴坪码头的游轮都是顺江而下,再原路返回,并不开往上游。中间最著名的一个景点,便是“二十元人民币背景图”处。但是一路上都是奇山、奇峰,这些山峰远高于桂林市区的山峰,也远多于桂林市区的山峰,可用层层叠叠、层峦叠嶂来形容。江水到这里也湍急起来,所以不能用竹筏,且游轮顺流而下时不能上船顶拍照,因为受水流的影响船速较快,只有逆流而上时才允许到船顶拍照。但是在“二十元人民币背景图”处,游轮会停泊一段时间,仍然不允许上船顶拍照,但船主兼导游可以用相机帮游客拍照,随即便能冲洗出来,二十元一张,五张以上赠送相册。而在侗族山寨,进门处与侗族女子的合影照需要三十元一张。游轮上又有两只鱼鹰,立在竹竿两端,游客可以望扛竹竿和鱼鹰照相,模仿的镜头或对象是电影《刘三姐》中的阿牛哥。
或许是因为到了八月下旬,桂林又很长时间没有下雨,天上的云姿态万千、白云朵朵。每次举头看山、低头看水,便可以看到云山相依、云水相伴。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这是我们最理想的大自然的赐予美景,在桂林都集齐了——“四美具”。
漓江的水之所以如此之清,是因为桂林的山都是石山,少土,由山上流下来的水很少带来土壤、泥沙。漓江两岸的沙滩都不甚大,最适合生长的植物总是毛竹——导游称之为凤尾竹。或许真的有凤尾竹吧,我没有能细心地见到。漓江的水能一直保持清澈,也在于环境保护得好,在桂林没有污染性的工业企业,排往江中的生活废水也都是白色的。
江上总是有打鱼者,如今他们的渔船也换成大圩码头上那样的机动竹筏了。但是这么清澈的江水,我想很难生长出大鱼。漓江,特别是到了阳朔境内的漓江,盛产一种被当地称为刺骨鱼的较大的鱼,桂林市区的江水太浅,没有这样的大鱼,主要有一种被称为禾花鱼的小鲤鱼。比起黄河泥沙中的大鲤鱼来说,桂林、阳朔漓江中的小鲤鱼实在是小之又小,刺骨鱼也没有一条有黄河鲤鱼那么大。味觉上,到底是水肥鱼美还是水清鱼美,世人难以辨别。
7
阳朔的旅游景点还要多于桂林市区,但是我最中意的还是“十里画廊”和遇龙河漂流。如果说兴坪游轮已让我游览了水上的十里画廊,那么阳朔城南还有一条陆上的十里画廊。在这条十里画廊,既有直升机和热气球的高空俯视,也有凌空索道的半空观察,最平常的则是仰观群山。攀岩,是我所不敢尝试的。
骑行在十里画廊,同样有江上漂流的快感——如果把这条道路看成河流的话。当运载工具掌握在自己手中时,就可以随意停歇、随处逗留、随心所欲。旅游的目的不仅仅在看山、看水,也在看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因此我主要的停歇点有三个,一是金水岩,二是鉴山寺,三是青厄村。沿途的景点还有图腾古道景区、漓水古越景点、飞越云端景区(乘热气球处)、金猫山攀岩基地、火焰山、蝴蝶谷蝴蝶泉、羊角山、遇龙河工农桥景区、大榕树景区、聚龙潭景区、月亮山景区等。
金水岩景区和月亮山景区是十里画廊的终点。那天,我是金水岩的第一位游客,当我从金水岩出来时,洞中的工作人员才陆续赶来上班。金水岩是一个古老的岩石溶洞,已经没有滴水,钟乳石都老化了,洞并不深,约有四五十米。我在江西庐山县看到的溶洞,那些钟乳石都是活的,还在生长。
紧邻金水岩的是“山里古寨”,一个壮族人的传统村落,几乎没有土木结构的建筑,完全是一个极大的山洞——天藏洞。天藏洞足有金水岩洞十倍之大,极尽深奥、曲折,洞内忽高忽低、忽阔忽窄,道路是水淋淋的,有冷泉、温泉,也有溪流。那溪流被开发成洞溪漂流,又有泥塘浴、温泉浴,最宽阔的洞厅辟为售卖玉石等纪念品的小市场,那一条山洞足有四百米深。
天藏洞外部的山洞极为开阔,也相对干燥,洞顶很高,适合先民居住。外部山洞似乎被分成四个大厅:第一个大厅在门口外,朝向金水岩,门外的厅中竖着一块刻有“山里古寨”涂漆红字的石头,石头旁是一个挂着六只牛头骨的木架,六只牛头骨从上到下以一、二、三排列;第二个大厅供奉着一只牛头,牛头下是一面大鼓,大鼓下的地面画着红色的火焰;第三个大厅供奉着壮族的祖先——不知是谁,面容英俊、刚毅,有短须,身材孔武有力,显得智勇双全,呈坐姿;第四个大厅通往出口处,呈下坡地势,也是一个摆满商品的市场,主要售卖灵芝等各类山货。
寨民的图腾似乎是牛首,不管是在金水岩外,还是山里古寨的洞中各处,洞壁上、洞厅中挂满了牛头骨。在金水岩外,我触摸到那些牛头骨是石制品,只有牛角是真的。但山里古寨的壮民告诉我说,寨洞中的所有牛头骨都是真的。确实,那些牛头有大有小,牛角有长有短。
僮族之名见于文献始于宋代,也写作撞、徸,或侮写为獞。唐、五代时,壮族先民仍被中原称为俚、僚(侮写为獠)、乌浒、蛮等,或泛称洞蛮、洞氓,该泛称也包括闽南、广东等地。确实,广西大地多岩洞,在缺少木头构建房子时,岩洞是天然的居所。
鉴山寺位于大榕树景区的马路对面。在寺庙匾额上,鉴是繁体,左金右监。寺庙建筑分为四层:第一层是个山门;第二层是天王殿,中间是弥勒佛,四大天王分列两侧;第三层是大雄宝殿,中间是如来佛,左右两尊者、四菩萨,两侧十八罗汉;第四层是臧经阁,阁门紧闭,一只松鼠在旁边树上跳来跳去。中间两层大殿的两侧,也有几个小佛堂,供奉着信奉者较为小众的几尊菩萨。臧经阁两侧的山坡上,散落着十八罗汉的雕像,身上缠满了藤蔓。天王殿的后门处供奉着韦陀菩萨,似乎所有的寺院都是这样安排韦陀菩萨的——在某个大殿的后门处,永远站立,执杵、怒目。这样看来,韦陀倒有点象佛祖的后卫。天王殿的后墙上,画着悉达多的生平图画——从出生到涅槃。
据建寺碑记,古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但我没有将碑文一直看到最后,也就不知它最近一次何时重修。山门的后墙壁上,写满捐建寺院的功德者的名字。我十分喜爱观摩寺庙的碑文、门联。鉴山寺山门的门联是:“门摄大千界,山显不二宗。”最好的一幅是臧经阁的门联:“翻经留作将来眼,问法先空现在心。”落款是“庚辰榕林居士敬书”。庚辰年,应该是2000年。
整个寺庙中没见到一个僧者,没有一个香客,只有一个中年人在检修山门的屋瓦。寺院内和庙门外落满了树叶,也没有人打扫,一副叶落不闻的景象。我非常偏爱寺庙的荒凉甚至荒芜景象,曾于少年时游览过几座破庙,由衷地喜爱破庙一词,而不太喜欢香客众多的寺庙。无人的寺庙最能清静人心,正应了那句“问法先空现在心”。整个寺庙没有香烟袅袅,没有木鱼声声,只有《大悲咒》的梵音歌声婉转悠扬。
鉴山寺建在鉴山之下,不知道这座山为何称为鉴山,是因为对面那条金宝河吗?在对面的金宝河边,有一棵千年榕树,树龄已经1400岁了,比建寺的时间还早百年。可见,总是要先有人家,后有香火。在游人喧嚣的阳朔,鉴山寺又会迎来怎样的香客呢?
阳朔县高田镇镇青厄自然村,现在改名为竹蔸寨,曾经有一个青厄古渡口,现在改称青厄码头。青厄村的位置很特珠,处在金宝河与遇龙河相汇的三角洲地带,天生是个世外桃源。因盛产竹子,清朝中期改名竹蔸村。蔸,是树木砍伐之后留下的树桩连同根部。在我的家乡口语中常称为树蔸子,冬天用树蔸子在火塘烧火取暖。但我的家乡没有竹蔸一说,因为我的家乡都是很细的水竹,竹子不用砍,用挖。我想,竹蔸一定是毛竹留下来的,毛竹太粗,挖起来不太方便。青厄的厄,写作“上山下厄”,带一个山字头。厄,意为险要的地方。青厄古渡,应该是在遇龙河上,而不是在金宝河上,金宝河是遇龙河的支流,而遇龙河是漓江的支流。两条河的汇流之处,上建一桥,名工农桥。依工农桥这名字,建桥年代可能与桂林城的解放桥差不多。
竹蔸寨,马路边的门匾写作“竹蔸寨生态村”,又有招牌写作“美食·住宿生态村”。为了旅游,竹蔸寨将原来的稻田都种上了鲜花,成为花田,民居都改成了旅馆兼售餐饮。本来,我对沿途的村庄是不太注目的,对花田也不太在意,“飞越云端”旁边那片“九里花海”我都没有留连,但一群在村前花田边学画画的学生吸引了我,我想看他们画得怎么样,就停车观察——难说欣赏。骑车经过金宝河上的青厄桥进了寨子内部,我知道一定能抵达遇龙河边。寨子中的食宿并不便宜,一个竹筒饭——仅米饭——就需二十五元。
寨子后面过遇龙河并没有桥,有一条丈余宽的水泥路已经废弃不用。河水漫过道路,路面生满了青苔,我赤脚过河时有些紧张,害怕摔倒,不敢骑车过河。从遇龙河上游漂流过来的竹筏到了此处,因为该路如同一道拦河坝,形成水位落差,船公便提醒乘客注意。竹筏的前半部过桥后形成悬空,直到重心完全过了路面时才会落入水中。
8
在阳朔住宿的两个傍晚,我都有骑车经过西街,去往江边。阳朔的漓江边有四五个码头,我几乎都到过了,从最下游的“印象刘三姐”剧场,到上游的龙头山码头。我甚至骑车经过龙头山码头更上游的自来水厂,沿着北边的环城路绕行回来。有一些背阴的稻田还未收割,田地里还种有玉米、红薯、大豆、芝麻等等。有一户人家的对联写得很有雅趣,我特意拍了照片,可惜光线太暗看不清楚,记不住了。城北的特殊教育学校,我不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学生,也许是学校正在开运动会,所有的学生都涌到了操场上。以前,我只知道家乡的茅草长得茂盛,却不料广西的茅草长得更加惊人,足有一人多高。城外的三花酒是好喝的,但我不知是哪三花。本地的西瓜,不知为什么竟长得那么小,五六个也比不上一个外来的西瓜那么大。
县政府旁边的码头原来应该也是渡口,残留半截石板桥。临江有一个亭子,叫帜江亭,这名字取得挺有学问。县政府门前路一号是徐悲鸿故居,临沿河街又有孙中山广场。整个西街的面积很大,可吃的、可玩的、可买的东西很多,然而对于我却一样也不可,我终于没有去步行西街。穿城而过的321国道与抗战路交叉口西北角有一个戏楼,想必现在已经不演戏了。阳朔公园和阳朔西街,来阳朔前计划好要游览的,然而到了门口都没有了兴致,觉得没有必要。但我对遇龙河有了兴趣,那一路的沿河风光想必又是一个十里画廊。
遇龙河上的漂流确实用的是真的竹筏,动力是流水和竹篙。因为没有机械动力,每个竹筏上只能乘坐一至二人。在家乡落差很大的险峻河流上漂流过几次之后,我对于在缓慢流水上的漂流并不动心。而且,那漂流是坐在竹筏上的,身不沾水,而家乡的漂流往往会打得浑身湿透,还有人掉下橡皮艇落入河中,偶尔也有人撞上岩石受伤的。我仍然选择骑车,观山,观水,观漂流。这次骑行耗光了我电瓶车的电量,回客栈的最后一段距离只能推车步行。
自工农桥逆河而上,沿河路的前半程还有公交车和公交车站,也有许多住宿酒店或客栈,在某个酒店遇见荷花。前一日去十里画廊,在马路边只能相遇荷叶。因为山阴的缘故,遇龙河边的荷花开得很晚;不久还看到了莲花,以及大片未收割的稻田。
工农村往上共有四个漂流码头,水厄底码头是第一个。码头处在一个开阔的地方,两岸是稻田。唯其开阔,唯其有稻田,才有居民。因为遇龙河之故,这些稻田不必担心干旱,需要担心干旱的是哪些山地。之前我以为,阳朔的这些山上是无法开垦耕地的,现实证明我想错了。任何有人居住的地方都会有开荒,饥饿不允许有一寸土地空闲。但是那些山坡上如今还有人种植吗?码头周围种植着鲜花,有蓝色的喇叭花,有粉红色和金黄色的美人蕉花。
第二个码头是骥马码头,地形更加开阔,有更多的稻田,有些已改为种植园了。于稻田之间,竟真的遇到龙了,一条不知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几十米的长龙,龙头朝向河流,似将入水。
第三个码头是旧县码头。旧县,据说是旧县城的意思,原来的旧县城竟是在遇龙河边,而不是在漓江边。河对岸似乎有几棵花树,其实是栾树的蕨果。撑船的人,竟有一人唱起了船歌,歌声竟是:“路边的野花也要采耶,你不采也白不采耶······”
最后一个码头是遇龙桥码头,桥西有一个亭子,叫仙渡亭。亭子旁边,也有几棵栾树,红色的蕨果累累,使我知道在旧县码头看到的花树不是花树,金栾花已经落尽了。桥上有一个女孩正在用手机视频直播,我猜想她会是网红吗?我想等待她停下来后问她,这种工作能养活自己吗?然而我等了许多,看了半天的云山云水、漂流船的起航与顺流而下,她的直播一直都没有结束,似乎永远都不可能结束。遇龙桥码头可能是河上最大的漂流码头,因为其漂流的距离最远,况且这座桥又叫遇龙桥。外地来的游客想要漂流,大概一般都会被载到这里——若非指定其他码头,不远处停了许多大巴车。因此,那个网红或想要成为网红的女孩才会选择在遇龙桥上做视频直播。
在随意游玩之中,我居然看到有一些乌桕树。不知阳朔会不会落霜,这些乌桕的树叶会不会变红。许多桂树仍未开花,田野上、河流上是一种淡淡的难以言说的气息,一种明亮又阴暗的、鲜艳又朴素的、流动又静止的、鲜活又沉寂的气息。我看到这些山与我的故乡有些不同,这些水与我的故乡有所不同,这些土地和土地上的植物以及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与我的故乡有些不同,但总有某种内在的共同点,如花的芳香、果的甜美、山的刚毅、水的柔软、人的勤劳。山歌变调之时,便是爱情畸形之时;山歌消失的时候,便是爱情消亡的时候。
船歌声中,桂林已不是桂林,阳朔已不是阳朔。我已非我,你已非她,你已非你。
2021.10.2